在浙江某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的绿茵场边,刚刚带队结束训练的浙江U13梯队主教练,谈及中国足球青训的未来,语气中带着一丝紧迫感。他认为,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,必须让年轻球员们沉下心来,更多地磨练个人技术,而不是过早地追求成绩,依赖身体优势去赢球。
“这个问题在青少年阶段,尤其是在U13这个年龄层,显得尤为突出。”教练指着场上训练的孩子们说,“这个年龄段是足球技术形成的黄金时期,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球队,包括一些教练,为了在短期内出成绩,更倾向于选择身体发育早、个头大、力量足的孩子。战术打法也简单直接,往往依靠身体冲击和长传冲吊来赢得比赛。”
他进一步解释道,这种“身体至上”的短期策略危害深远。“依靠身体打球,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赢一些比赛,但这就像‘虚胖’,并不代表真正的强大。一旦孩子们进入更高年龄段的比赛,比如到了U15、U17,当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技术逐渐成熟,战术理解能力提升,而我们球员的身体优势不再那么明显时,差距就会瞬间暴露。因为我们的孩子缺乏在高压逼抢下从容控球、精准传球、创造性摆脱的技术能力根基。”
“足球的本质是技术游戏。”教练强调,“看看日本、西班牙的青少年足球,他们也许在十五六岁时身体对抗不占优,但他们的技术功底非常扎实。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弥补身体的不足,如何通过快速的传切配合来掌控比赛节奏。这种能力,才是他们未来成长为优秀球员的基石。”
他认为,中国青训必须下定决心做出改变,回归到对个人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上。“我们需要鼓励球员从小多触球,在训练中设置大量结合实战的技术练习,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力量和体能训练。要允许他们在比赛中犯错,鼓励他们敢于做动作,敢于突破,培养他们的球感和自信。”
同时,他也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“青训教练的职责不是赢下每一场青少年比赛,而是为国家培养未来二十年能用的足球人才。我们需要更有耐心,眼光要放得更长远。评价体系也应该改变,不能只看一个队伍的成绩,更要看培养出了多少技术出色的球员。”
“磨练技术的过程是枯燥的,见效是慢的,但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,地基打得深、打得稳,楼才能盖得高。”这位深耕青训多年的教练最后说道,“中国足球要想真正崛起,就必须从最基础的环节做起,踏踏实实地搞好技术青训。这条路没有捷径,但这是唯一正确的路。”